7. 致谢
本 论 文 是 在 导 师 刘 世 贵 教 授, 周 冀 明 博 士 及 现 在 美 国
工 作 的曾 英 副 教 授。 在 实
验室工作中,王峰,江严,谢红,张登红, 黄余, 龙章, 白林含,
吴笑容,谢志建, 给 予 大 力 支 持 和 帮 助。 试 验 设 计,指 导及资料
特 别 感 谢 四 川 农 业 大 学 土 壤 微 生 物 的 张 小 平 教 授, 本
校 生 态 专 业 曾 宗 永 教 授,曹毅, 生物所的谭红老师,
北京农大微生物专业的陈文新教授, 张金山和Kidata(电脑专业), 杜建华,
葛绍荣 , 四川农业厅的宋绪贵, 内蒙清水河草点站的刘春和, Steven
Pueppke (Plant Pathology, Univ. Missouri),Prof. B. Dov Kishinevsky
(Volcani Center, Institute for Field & Garden Crops, Bet-Dagan,
Israel ,A. Martensson (Soil Fertility & Plant Nutrition, Univ.
Uppsala),周俊初教授(华中农大), Prof. Tsuzuyaki, 我弟弟Robert
Blasum, Daniel Winkler (Colorado),
四川联合大学的图书馆,生物系图书馆,省科技情报所,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微生物;BIOSIS),农科院资料室及ICIMOD
(Kathmandu).在野外的支持:热烈感谢桌巴场长,汤茂林,李续兰,法土门,奋尔布,朱勇等各族职工,唐克学校的丘老师,
红原县的四川草原研究所柏正强, 张健琛和杨宗荣老师.
此外有龙章,侨建援和杨宗新, 汉堡的Andreas Grunewaldt,
张登红,王峰,蒋彦和西南民院藏文系的祥秋多吉热情地参加与野外工作.
土壤方面感谢成都中科院山地所土壤分析室的罗英老师,南京土壤所土化室的季国良教授,
Markus Leuthold (Zurich)及Gary Pasquarell.
植物的鉴定感谢标本室的赵教授和吴教授,
植物系的谭仲明教授,中科院植物专业赵佐成教授和杨光辉教授及陕西杨陵镇西北植物研究所的徐朗然教授.
本论文校正感谢周冀明博士,曾宗永教授及Prof. Kristina Lindstroem
(Univ. Helsinki, Finland).
在川大上学的条件是由于国家教委与德国大学交流机构(DAAD)创造的,
为了无数具体的合作感谢本校外办周和赵老师. 生活费方面感谢我父母亲.
科研金费来自一个曾英申请的四川青年学者研究资金.
实验室工作风是很好的, 我想感谢白林含, 曹毅, 朱文, 谢志建, 张兆清, 张力, 徐衡, 候若彤, 葛绍荣, 杨志荣, 朱文, 吴笑容, 杜涛, 太沙, 高继魁, 王样, 葛志勇, 沈边等为了天天的合作,教育和不少的痛快. 没办法足够地对我们邻居(胡家),在成都的朋友. 中国人对于我很好, 想到中国人在我国的现情,对此特加感谢.
我的妻子,刘韵梅, 在德国想了我几乎一年. 没有她的热爱和支持,这本论文就无法完成.
本论文奉献给我亲父母Rainer和Anne Blasum, 和我岳父母刘承志和孙艾方.
成都 1997年1月9日
Holger Blasum 白鸿烈